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本宗旨、目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根本宗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国良师,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师范类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
(2)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3)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4)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
(5)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是什么?
负责师范类专业认证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机构和认证专家组织,三者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架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现状和特点,构建横向五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种类型的专业认证: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殊教育。
三个认证层级: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和制定。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8个一级指标,其中职业师范二级指标42个,普通师范二级指标39个。
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五个度”具体指的是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认证的结论是什么?周期是几年?
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有效期为6年。
认证结论有什么用途?
通过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并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什么是“一根本”“两目标”“三任务”?
“一根本”:即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宗旨,引导高校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聚焦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两目标”:即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两个目标。
“三任务”:即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任务。
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对象是什么?
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
师范类专业认证主线与底线?
落实培养目标主线: 按照国家及吉林省人才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检验毕业要求能否支撑培养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检验课程目标能否支撑毕业要求。做好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有关师范认证的所有工作,包括专家进校、自评报告、补充汇报、考查实习基地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这条主线。
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专业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并按照达成度的评价机制开展评价,然后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结果必须要反映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课程评价结果、毕业要求评价结果和培养目标评价结果,在持续改进中发挥作用。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达成度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评价都关注毕业5年的学生,都特别强调评价机制的建立及评价——反馈——改进闭路循环的落实。
不同点:第一,目的不同。合理性评价是评价目标预期与内外需求的吻合度,达成度评价是评价校友表现与预期的吻合度;第二,作用不同。合理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评价依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学校定位分析);第二,专业办学资源对专业教育的支撑(办学条件分析);第三,校友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校友反馈意见);第四,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潜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评价依据(毕业5年以上校友的职场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校友的主流职业领域;第二,校友的主要工作性质和工作成就;第三,校友的薪资水平和岗位角色或职称;第四,用人单位对校友的评价(能力的认可度,职场竞争力)。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要注意解释的几个问题?
要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解释回答:第一,本课程的任务是支撑哪几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第二,针对上述每一指标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能否支撑相关课程目标(对应指标点)的达成,说明理由;本课程对学生的考试或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即对应指标点的性质)是否匹配,说明理由;涉及的考试或考核方式是否均有明确合理的评分标准,说明其合理性;第三,学生考试或考核结果与各项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的对比,简要说明。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与要求是什么?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逐条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是否达成,发现课程教学短板,改进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要求:第一,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评分标准;第二,有合理的评价依据:教案、试卷、报告等;第三,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第四,有完整的评价记录:评价人、结果、改进。
课程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评价的关注点都是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不同点:第一,对象不同。课程评价是修读该课程的学生;毕业要求评价是认证期内的某届毕业生;第二,目的不同。课程评价是发现教学短板,改进课程质量;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是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目的是跟踪某届学生的学习轨迹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证明学生的能力是否达成,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要求:有评价机制、有评价队伍、有评价方法、有评价实践、有反馈改进。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查的方式是怎样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方式: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师范专业应该做好“六个对接”,“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什么是“OBE”教育模式?
OBE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OBE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定的原则性理念,即“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认证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师范类专业认证“3个3”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是指什么?
三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
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三个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师范类专业认证需要健全的“三个机制”是什么?
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质量监控机制;
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
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
为什么说自评是专业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
自评是参评专业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办学状况、教学质量进行自我检查的过程。自评工作要求师范类专业根据认证标准要求,从专业办学特点出发,通过举证方式,详细说明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所开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师范类专业在自评的基础上撰写形成的自评报告,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第一手资料。现场考查专家组开展自评报告审阅、进校现场考查以及认证结论审议,均以自评报告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现场考查,其主要目的是核实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了解自评报告中未能反映的有关情况。自评工作是否到位、自评报告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证各工作环节的进展及认证结论的可靠性,因此,自评是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基础。
如何规范地撰写自评报告?
自评报告是开展认证现场考查和结论审议的重要依据,自评报告规范撰写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参评专业的基本要求。专业撰写自评报告必须紧扣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逐项进行自我检查,自我举证,客观描述。自评报告的撰写主要包括标准达成举证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客观描述各项认证标准要求是否达成,每一项包括达标情况、主要问题、改进措施三方面内容,既要反映成绩,更应直面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第二部分是附件材料,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自评报告和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支持数据与详细材料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反馈分析报告等。自评报告的总篇幅要求一般不超过5万字,其中对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的描述不少于1/3,“标志性成果”等与认证标准无关的内容不应包括在内。